39健康

当爸爸的最佳年龄

当爸爸的最佳年龄
 

  男人生育年限不封顶

  有一句俗语你熟悉吧: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女性朋友听了肯定不舒服,但若指生殖能力,倒还真有点道理,你不得不服气哟。奥妙在于女性有严格的生殖生物钟,一旦年龄超过35周岁或者40周岁,不仅生育能力滑坡,而且孕育有缺陷胎儿(如先天愚型)的危险性也会增加,乃是染色体随年龄增大而产生突变造成的。至于过了50岁,月经断流,排卵停止,与生育无缘便成为铁定的事实。

  男人呢?却是另外一种“风景线”,生育能力遭受年龄限制的可能性较小。君不见生活中,90岁甚至百岁高龄生育孩子的新闻也时有所闻。中国古籍中早就有“八十老翁生子”的记载,近代也有活生生的例子,如20年前广西一位年近90岁的寿星就喜当父亲。国外也是屡见不鲜,如瑞典有个活了120岁的老翁,85岁时再娶,并且生下8个子女;前苏联一位叫做阿汉赫尔·布哈尼亚的农民,112岁时结婚并生子,这大概是世界上高龄男人生育的吉尼斯纪录了。

  不难明白,男人的生育年限是不封顶的。有科学依据吗?德国慕尼黑的专家以60~89岁的老年男性与24~33岁的青年男性各20名为观察对象,分别检测了他们的精液,并作了比较,结果显示老年男性的精子并未衰老,而且精子的密度(平均为每毫升精液1.2亿个)还高出年轻人(平均每毫升精液仅0.78亿个)一筹。看来,用老当益壮来形容老年男人的生育力,一点也不过分。

  男人也有生殖生物钟

  虽然男人的生育年限比女性长得多,几乎持续终生,但从优生角度看,还是有最佳年龄段的。以精子的质量为例,虽说老年男性的精子并不衰老,而且密度也较高,但活动能力已有明显下降的势头,不动的与畸形的精子数增加了20%,精子代谢的速度也有所下滑,代谢后还产生了不少废物,对后代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另外,男子过了35岁,体内的雄性激素也开始衰减,平均每过一年其睾丸激素的分泌量就下降1%。因此,与女人一样,男人也有生殖生物钟,只不过男人的生殖生物钟弹性较大罢了。

  根据男性的生殖生物钟规律,男人什么时候当爸爸最佳呢?法国一位叫做歇洛兹的教授,调查了该国2000名军人,发现那些在父亲30~35岁年龄段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所获得的分数最高。他的结论是:30~35岁的男子,其精子有最强大的生命力,最宜生育。

  此说法得到了法国遗传学家摩理士的验证。摩里士的研究显示,年龄介于30~35岁的爸爸所生的孩子最优秀。解释是:男人的精子素质在30岁时达到最高峰,然后持续5年到35岁为止,以后则素质下降。

  美国的妇产科专家比华也认定,30多岁的男子是“最佳爸爸”。因为这段时间的男子,除了身体素质的优势外,还有事业稳定,经济状况好,养育孩子的条件优越等特点。

  举个现实的例子吧,你一定知道曾连任三届英国首相,享有政界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他诞生于英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中,那个杂货店老板多大年龄生下她的呢?32岁,正好在男人的最佳生育年龄段中啊!

  “老爸爸”问题多

  虽说男人终生都有当爸爸的能力,但若超过50岁,将会给优生带来诸多麻烦甚至灾难,故“老爸爸”实不可取。请看医学家为“老爸爸”列出的“罪状”。

  1、削减妻子的生育力

  研究资料显示,男人35岁以后,使妻子怀孕的机率每年下降3%;

  45岁以上的男性比35岁以下者,让一名女性怀孕所需的时间延长5倍。

  2、增加妻子的流产风险

  根据对5000名孕妇的跟踪调查,丈夫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在怀孕后2~4个月间,出现自发性流产的机率增加30%;50岁男性与20岁男性相比,妻子出现自发性流产的风险要翻一番。

  3、增加孩子的患病甚至死亡危险

  统计数字表明,孩子的患病与死亡率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而增加,迄今为止已发现大约有20种不同的疾病与父亲的衰老有关。

  列在黑名单上的有畸形(父亲年过40岁后得子,其子女的畸形率超过“年轻爸爸”的1倍);先天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以智力低下为主要表现的染色体疾病);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父亲的生育年龄每增加5岁,则孩子与之结缘的机率增加9%);前列腺癌、软骨病(是一种由于软骨发育不全导致的遗传性骨病);精神病(50岁以上男性生育的孩子,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几乎是50岁以下的男性所生育孩子患病可能性的3倍)等。

  道理很简单,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其精子像卵子一样不仅会出现遗传问题,而且让卵子受孕的能力也大大降低。男人年龄越大,精子质量越糟糕,遗传变异越多,招灾惹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男人想当爸爸,还是尽早为好,即使不在35岁以内,也一定不要超过50岁。记住:50岁是男人的生殖警戒线,切莫尝试超越这条线,以防不测事情发生。

  夫妻最佳生育年龄的优化组合

  优生有赖于男女双方,故讲求夫妻生育年龄的最佳组合最为关键。法国科学家称道的最佳优化组合年龄段是:女性在25~30岁之间,男性在30~35岁之间;同时,夫妻生育最好有一个年龄差,即爸爸比妈妈大6~7岁左右为宜。

  理由是:这个阶段的女性身心发育成熟,卵子质量高,男性的精子素质也处于顶峰状态,并有持续5年的高质量,可谓珠联璧合,若怀胎生育,并发症少,分娩安全度高,早产、畸形儿和痴呆儿的发生率最低,生下的孩子也更健康、聪明。

  近年来,优生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一些“神童”与其父母亲的“年龄差”不无关联,最典型的莫过于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作曲家柴柯夫斯基与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柴柯夫斯基的父亲比母亲大18岁,居里夫人的父母亲也相差14岁之多。

  个中奥秘虽尚在探索之中,但两者的年龄优势肯定功不可没:父亲年龄大些,智力相对成熟,遗传给下一代的“密码”更多些;而母亲年龄轻,生命力旺盛,无疑给胎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孕育环境,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责任编辑:梁莉莹)

2007-11-20 09:07:00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足脚趾坏疽还能治好吗
糖尿病脚趾坏疽难以治愈。糖尿病脚趾坏疽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意味着患者足部的组织因缺血、神经病变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出现了坏死现象。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由于糖尿病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坏疽治疗困难重重,预后往往不佳。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下肢血管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使得足部血液供应严重不足。当脚趾部位的血液无法满足组织正常代谢需求时,就容易发生坏死。同时,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会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对疼痛、冷热等刺激不敏感,即使足部受伤也难以察觉,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而一旦感染发生,由于血液循环不良,抗生素难以有效送达感染部位,感染就难以控制,会进一步加重组织坏死。糖尿病脚趾坏疽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相互交织,形成的恶性循环。随着病情进展,坏疽部位不仅会出现恶臭、流脓等严重感染症状,还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寒战等,甚至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而且,长期的坏疽状态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限制其行动能力,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从治疗角度看,既要控制血糖,又要改善血管循环、修复神经功能、控制感染,还要处理坏死组织,多个难题叠加,使得治疗难度剧增,治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旦发现糖尿病脚趾坏疽,患者需立即住院治疗。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胰岛素注射,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同时,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地尔,促进足部血液供应。对于坏死组织,要及时清创,必要时可能需截肢以防止感染扩散。糖尿病脚趾坏疽的预防措施血糖管理: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确保血糖平稳。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吃高纤维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如奶油。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洗脚,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水泡等异常。保持足部干燥,尤其是脚趾间。选择合适的鞋袜,鞋要宽松、透气,避免过紧挤压足部;避免光脚走路,防止足部受伤。定期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包括下肢血管超声、神经功能检测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同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全面评估糖尿病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糖尿病脚趾坏疽发生。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糖尿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管理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管理、运动控制、血糖监测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1、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同时,增加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量进食导致血糖急剧上升。2、运动控制: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患者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建议在运动前监测血糖,必要时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3、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手段。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通常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同时及时咨询医生,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4、药物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比如二甲双胍等双胍类降糖药,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有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需密切留意药物副作用,像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与疗效。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以便全面评估病情。此外,患者应积极参与糖尿病教育,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对胎儿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胎儿生长异常、引发胎儿窘迫、造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运动损伤。一般建议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1、导致胎儿生长异常:孕晚期孕妇血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会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分泌过多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从而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形成巨大儿。这会增加难产、剖宫产的几率,还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造成胎儿肩难产,导致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产伤。2、引发胎儿窘迫:孕晚期糖尿病可使胎盘血管发生病变,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导致胎儿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同时,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代谢增加,对氧气的需求也增加,这就更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引发胎儿窘迫。严重的胎儿窘迫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死亡。3、造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高血糖环境下,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会受到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和正常呼吸功能至关重要,其缺乏会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加。出生后,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症状,严重时需要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另外,要密切监测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仍不理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或停药。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妊娠糖尿病食谱三餐大全集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合理的饮食安排至关重要。早餐建议选择燕麦粥、水煮蛋,午餐可选择糙米饭、清炒虾仁、凉拌菠菜等,晚餐可选择全麦面条清蒸鱼、清炒芦笋等。一、早餐:1、燕麦粥:燕麦是一种优质的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取30克左右的燕麦片,用适量清水煮成粥,口感顺滑,营养丰富。2、水煮蛋: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一个水煮蛋能提供约7克蛋白质,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对血糖影响较小。可搭配燕麦粥一起食用,增加早餐的营养丰富度。二、午餐:1、糙米饭:糙米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升糖指数低于精白米。用100克左右的糙米煮成2、清炒虾仁:虾仁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取100克新鲜虾仁,搭配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一起清炒,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增加菜品的色彩和口感。3、凉拌菠菜:菠菜富含铁元素和膳食纤维。将菠菜焯水后,加入蒜末、生抽、醋、少许盐和橄榄油凉拌,是一道美味又健康的菜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三、晚餐:1、全麦面条:全麦面条由全麦粉制作而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相较于普通面条,升糖速度更慢。煮100克左右的全麦面条,可搭配番茄、鸡肉、青菜等食材做成番茄鸡肉面。2、清蒸鱼:选择鲈鱼、鲫鱼等新鲜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有益。清蒸的烹饪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鱼的营养成分,减少油脂的摄入。3、清炒芦笋:芦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含糖量低。清炒芦笋口感鲜嫩,既能为孕妇提供营养,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较大波动。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注意营养均衡。建议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