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认识铅中毒 莫要“铅恐慌”

  当前,各种对儿童铅中毒的宣传铺天盖地,“驱铅”、“铅魔”、“排铅”等字充斥某些平面媒体。到目前为止,遍布大中小城市的“铅防中心”、“排铅指导中心”等数不胜数。早在去年下半年,北京就出现过大面积的“血铅筛查”,许多孩子服用了“排铅保健品”。

  在上海,“免费测铅”的网点多达数十个,以此推销“驱铅保健品”的保健品的厂商有7——8家。上海某繁华地带的商务楼,一层楼面就有2家“排铅中心”,推销的排铅保健品一个疗程花费最高达4、5千元,而且生意兴隆。

  面对愈演愈烈的“铅恐慌”,针对“大多数儿童需要排铅”的误导宣传,中国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沈晓明教授表示:我国儿童的铅中毒状况被有意夸大和利用,实际需要使用药物乃至住院治疗的儿童比例不到1%。

认识铅中毒 莫要“铅恐慌”

  揭开我国儿童铅中毒的真相

  铅中毒被称为儿童的隐型杀手。通常认为0——6岁的儿童对铅的毒性高度敏感,以后随着年龄增大,对铅毒性的抵抗力也就越强。

  近年来,儿童铅中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般来说,重度以上铅中毒,也就是当儿童血铅水平高于或等于450微克/升以上时,可对儿童全身多系统造成损害:如损害造血系统引起严重贫血;损害肝脏肾脏功能;损害消化系统导致严重腹绞痛、便秘恶心呕吐;损害神经系统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产生头晕、头疼,甚至导致中毒性脑病,出现昏迷和死亡等。

  中度儿童铅中毒,可能产生轻微贫血症状;影响儿童的为发育,导致儿童产生冲动、暴力、孤癖等异常行为;损害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干扰儿童体内维生素D代谢,影响的吸收,甚至影响体格生长;有些儿童可能会出现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处于这一水平还可增加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机会,甚至损害成年后的生育能力等。

  对于轻度铅中毒儿童,大量的研究证实:这样的血铅水平仍然对儿童的智力发育等存在一定影响。儿童的血铅水平每上升100微克/升,智商要下降6——8分。

  经过10年的努力,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我国儿童平均血铅水平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从1997年起率先推广使用无铅汽油,环境中的铅浓度已经大幅度降低;上海市1998年就实现了城市家庭液化气率100%的目标,意味着消除了因家庭燃烧煤所造成的室内小环境铅污染。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在50——90微克/升,高于100微克/升的比例在10——40%,而高于200微克/升的比例小于1——2%,儿童血铅水平高于450微克/升、需要用药物进行驱铅治疗的比例则更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是我国开展铅中毒研究和临床防治的主要机构。很多孩子在忧心如焚的父母携带下前来门诊就医,他们曾经在一些商业单位接受免费测铅,查出孩子体内铅含量“严重超标”,并被告知需要接受所谓的治疗或者服用数千元一个疗程的保健品。

  但经过正规的静脉血铅检查,这些孩子的血铅90%以上均在目前公认的可接受范围内。在最近两年铅中毒专家门诊就诊的近3000个孩子中,真正需要排铅治疗的只有8个。

  沈晓明教授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铅”世界内,铅几乎无处不在。目前出现的夸大“铅中毒”的现象,不排除有些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

  制造“铅恐慌”的三招手段

  在鱼龙混杂的队伍中,某些厂商甚至医疗机构是通过怎样的招数,利用铅中毒“生财有道”的呢?

  第一招:“地毯式”广告轰炸

  在各种报纸和广播中进行大量的、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免费测铅”广告宣传,并在广告中罗列10条左右的铅中毒非特异性表现,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吃饭不香”、“听力、视力下降”、“学习不好”、“腹部疼痛”、“免疫能力下降,易感冒”等。这些非典型的表现总能让父母对上几条,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第二招:不恰当检测方法测铅

  如采用国际上已经淘汰的儿童铅中毒筛查指标——卟呤法,或是对诊断铅中毒完全没有意义的尿铅、发铅检测。即使少数地方提供血铅检测,也多为“一滴血”末梢血铅检测。而要确诊孩子是否真的铅中毒,应该采用测静脉血铅的方法。

  第三招:更改铅中毒诊断标准

  提出只要血铅超过30微克/升就是超标,就要驱铅。按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儿童都得驱铅,服用保健品的适用人群就大大增加,甚至要高达90%以上!

  目前全球公认的儿童铅中毒标准为:血铅100——199微克/升为轻度铅中毒,200——449微克/升为中度铅中毒,450——699微克/升是重度铅中毒,高于或等于700微克/升是极重度铅中毒。

  事实上,只有部分血铅为250——449微克/升的儿童才需要进行药物排铅,血铅水平在450微克/升以上的儿童则通常需要住院进行药物驱铅治疗。血铅在100——249微克/升之间的轻中度患儿完全不用服药或吃保健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防治细节就可以不治而愈。

2011-03-03 00:00:0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