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幼儿心病大多源于父母教养

  两岁的孩子来到心理门诊求助、7岁的孩子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休学……在走访了山西省妇儿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后,记者惊讶地发现,近两年以来,发生心理问题的孩子渐趋低龄化,甚至两三岁的孩子也有了“心病”。专家分析,这与现代社会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及早重视,并积极改变教养方式。

  3岁不会说话

  山西省妇儿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王姝慧老师曾接待过一个3岁的小女孩,面对老师的询问,她没有反应,也不说话。家长焦急地倾诉说,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相当差,平时和他们也很少说话沟通。刚开始,家长认为孩子学说话晚,这是正常现象。直到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才发现她很孤僻,从不和其他孩子交流,极少开口。

  王老师询问后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事业心强的母亲生完孩子4个月就上了班,将孩子托付给婆婆。为了不让孩子打扰她干家务,婆婆干脆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年幼的孩子被电视节目深深吸引,除了吃饭睡觉,一看就是一天。老人觉得这孩子很“乖”,从不“捣乱”,在她的观念里,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了,就是歇下来也很少与孩子交流。

  心理专家判断,孩子是患了自闭症,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养者与孩子的沟通过少,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原因。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不少父母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保姆看管,本身就不利于加强亲子关系,如果看管人不爱说话,孩子会错过语言、感官等发展的敏感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丧失生活兴趣

  10岁的王英 (化名)和7岁的王祥(化名)是一对姐弟,年纪很小的两个人对生活没有任何热情和欲望。老师问他们平时喜欢干什么,过了好半天,两个孩子慢悠悠地回答,没啥喜欢的,瞎活吧。两个孩子都曾经在普通学校就读,但由于反应“慢”,无法适应学校的节奏,只能休学。

  通过多次谈话,咨询老师了解到,孩子的父亲忙于做生意,母亲便当了专职妈妈,一心一意在家看管孩子。没有了工作的束缚,这位母亲生活没有规律,做事很拖沓,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也很“自由”,睡懒觉、做事没有条理。更严重的是,这位母亲经常牢骚满腹,常唠叨“活着真没意思”。

  心理专家认为,这时候,全职母亲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教养者,母亲一定先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母亲的生活态度往往影响孩子的一生。

  发生学习障碍

  王天明(化名)是个8岁的男孩,母亲很为他的学习头疼,老师反映说,孩子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提问时孩子脸上则是一脸茫然,反应迟钝,最奇怪的是,王天明写字时经常左右部首颠倒。除了对学习没兴趣,王天明的体育活动能力也很低下,不会跳绳,体育课上别人扔来的皮球也不会接,为此常被同学嘲笑。

  省妇儿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心理专家了解到,王天明和城市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居住在单元楼里,也没有兄弟姐妹。父母担心他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把他关在家里独自玩,王天明的好朋友就是电脑和电视。他从4岁起就模仿大人玩“连连看”等电脑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

  心理专家认为,王天明的问题是感觉统合失调。婴幼儿大脑的发育需要外界的刺激,但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没有玩耍的伙伴,家长又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的熏陶,使得独生子女出现感觉统合障碍。最初的表现就是不会跳绳等体育运动,到了学龄,则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针对心理发生问题的孩子,从事了十余年儿童心理研究的李梅感触颇多,她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存在的心理隐患和改变教养方式。与她的看法一样,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医生武威也认为,在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长得病,孩子吃药”的现象。武大夫说,生育孩子不仅仅是繁衍后代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更需要父母做好“功课”,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施加教养。

(实习编辑:刘茵莹)

2011-01-24 00:00:0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