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害喜”医学上还是未解谜

  在医学界,孕吐的大名叫做作“NVP”,意思是指怀孕期间(Pregnancy)的恶心(Nausea)和呕吐(Vomiting) 现象。它一般突然出现于妊娠第五或第六周,又在妊娠三个月后突然消失。

  我国民间有“害喜”的说法,而在西方,孕吐则被认为是一种“纵横九万里,上下几千年”的古老现象,影响着至少66%的孕期女性。

  匪夷所思的是,这个现象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但其发生原因至今仍是医学上的一个谜,尚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准确地给出解释。

  怀孕吐啊吐,吐出“维尼克尔脑病”

  “这几天感觉好多了。”中妇科病区的一张病床上,27岁的陈小姐见到来查房的医生,难得地笑了。

  两周前,那时怀孕刚6周的陈小姐连死的心都有了:“反应太大了,吃什么吐什么,连喝口水都会忍不住吐。”

  家里人开始时还一个劲地安慰陈小姐,说是“吐得越厉害孩子越健康”,让她无论如何再忍忍。

  可后来家人也慌了,陈小姐不但人越来越虚弱,最后甚至吐出血来。家人这才把她送到了市中医院中妇科。

  当时,身高1.6米的陈小姐体重不到40公斤,酮体指标出现了三个“+”,这说明体内内分泌系统都已经紊乱了。

  经过两周的中西药干预治疗后,陈小姐的妊娠剧吐终于控制住了,人胖了,脸色也红润了。家人直后怕:如果不及时上医院保胎,说不定连孩子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健康?

  另一位孕妇谢女士比陈小姐还惨,因为妊娠剧吐甚至引发脑病,被送进医院时,睛都已经看不清楚了。医生发现,谢女士的尿酮体、血、血气等各项检查指标都不正常,眼底检查示双眼视乳头水肿,最后诊断结果为:妊娠剧吐、代谢性酸中毒、维尼克尔脑病。

  经过补充大剂量维生素B1、纠酸、补钾、止吐、高糖及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一个月后,谢女士的症状才消失。

  因孕吐过于剧烈而患上维尼克尔脑病的孕妇虽然罕见,但也很容易误诊。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极大伤害。

  “孕吐”与胎儿性别没有关系

  民间有“妊娠反应越大孩子越健康”的说法。加拿大则曾有研究指出,怀孕初期妊娠反应大的妈妈,生下的孩子在智力测试、记忆和语言能力方面得分更高。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妊娠反应有关的激素能促进胎儿大脑发育有关。

  不过傅萍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孕妇的妊娠反应太剧烈并不是什么好事。“严重的妊娠剧吐,可能是体内激素水平过高的异常反应,比如葡萄胎孕妇,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另外,剧吐还可能会导致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影响肝功能,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脱水或酮中毒,要是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胎死腹中。”

  民间还有种说法是“怀孕后吐得厉害预示着肚子里是男孩”,对此,专家认为更是无稽之谈,胎儿的性别在精子跟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孕妇的体质不同,反应也不同,靠这个来判定怀的是男还是女,不大靠谱。

  目前,医学上对孕吐、尤其是剧烈孕吐这一现象还没有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有数据表明,妊娠剧吐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而挪威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剧烈孕吐和遗传有关,妈妈如果怀孕时妊娠反应强烈,女儿后来怀孕时也出现这一症状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3倍。

  大多数孕妇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孕吐的困扰,而大约有1%的孕妇则要经受剧烈孕吐的折磨,会导致体重迅速下降和体内电解质失衡,以至需要住院治疗。

  目前确切已知的,除了人类,狗和猕猴也能体会这种痛苦。

  对付一般孕吐,试试汤、话梅和苏打饼干

  一般的孕吐虽然称不上病,也不需求医,但其“难过”程度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缓解这种不适,一要保持心情轻松。心情愉快了,才有信心度过怀孕初期的反应期。

  二要保持适量活动。整日卧床只能加重孕吐反应,轻缓的步、做孕妇保健操等,都可减轻孕吐反应,尤其是饭后应该避免平躺,以免酸逆流造成恶心感。

  三要注意食。少食多餐;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如苏打饼干)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多喝水,多吃一些应季的蔬菜水果,防止便秘(便秘可加重孕吐反应)。

  此外还有几种食物是过来人特别推崇的,准妈妈不妨试试看——

  一般早晨起床后最容易感到恶心,起床后可以先吃一些苏打饼干、馒头或是面包。

  如果医生允许,可服用维他命B6,以每月50毫克的剂量为上限,可有效改善恶心感。

  喝姜汤,吃姜糖,嚼话梅,这些都是传统的可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的食物。

(责任编辑:赵媛媛 实习编辑:李轩莹)

2011-01-18 00:00:00浏览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