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育儿 > 要点

准妈咪课堂:拉梅兹呼吸法缓解分娩疼痛

举报/反馈
2010-11-16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随着预产期的临近,大多数的准妈妈都是即期待又担心,迫切希望早一天见到朝思暮想的宝宝,同时又非常担心分娩过程,尤其是对疼痛的担忧。

  由于产妇对痛的承受能力个体差异很大,约有10%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并不感到特别疼痛,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产妇却感觉非常痛。一直以来,妇产科的医师们也都在努力寻找解决分娩疼痛的方法。

  拉梅兹分娩呼吸法的由来

  拉梅兹分娩呼吸法在1960年以后,由美国传到亚洲,立即引起包括我国在内很多妇产科专家的重视。1951年由法国医生拉梅兹(Lamaze)博士整理,介绍给大家这种生产呼吸方法,因此被称为拉梅兹分娩法。

  拉梅兹博士在一次偶尔接触到“心理预防法”之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利用呼吸分注意力,以减轻分娩痛苦,较为实用的“拉梅兹分娩呼吸法”。

  拉梅兹呼吸法的原理

  拉梅兹分娩呼吸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俄国当时非常出名的心理预防法为依据,认为人类的大脑能被训练去接受并分析一个给予的刺激,并选择如何反应。

  有经验的产科医师或专职护士会指导孕妇,如何进有效的呼吸和放松训练,产妇会掌握待产和分娩时的力学知识,并运用到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疼痛的应对中去。

  拉梅兹分娩呼吸法,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的分娩准备法。这种分娩呼吸方法,从怀孕早期开始一直到分娩,通过对神经肌肉控制、产前体操及呼吸技巧训练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让产妇在分娩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的呼吸控制上,从而转移疼痛,适度放松肌肉,能够充满信心地在分娩过程发生产痛时保持镇定,以达到加快产程并让婴儿顺利出生的目的。

  拉梅兹呼吸法5步骤

  通常,孕妇从怀孕7个月开始进行拉梅兹呼吸法的训练,由丈夫陪伴进行,效果将会更好。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其中的5个步骤。

  基本姿势

  在客厅地板上铺一条毯子或在床上练习,室内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胎教音乐,准妈妈可以选择盘腿而坐,在音乐声中,准妈妈首先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睛注视着同一点。

  第一步――胸部呼吸法

  此方法应用在分娩开始的时候,此时宫颈开3公分左右,所采用的呼吸方式是缓慢的胸式呼吸

  准妈妈可以感觉到子宫每5~20分钟收缩一次,每次收缩约长30~60秒。准妈妈学习由子深深吸一口气,随着子宫收缩就开始吸气、吐气,反复进行,直到阵痛停止才恢复正常呼吸。

  胸部呼吸是一种不费力且舒服的减痛呼吸方式,每当子宫开始或结束剧烈收缩时,准妈妈们可以通过这种呼吸方式准确地给家人或医生反应有关宫缩的情况。

  第二步――嘻嘻轻浅呼吸法

  嘻嘻轻浅呼吸法应用在婴儿一面转动;一面慢慢由产道下来的时候﹝子宫颈开7公分以前﹞。随着子宫开始收缩,采用胸式深呼吸,当子宫强烈收缩时,采用浅呼吸法,收缩开始减缓时恢复深呼吸。

  宫颈开至3~7公分,子宫的收缩变得更加频繁,每2~4分钟就会收缩一次,每次持续约45~60秒。

  首先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眼睛注视着同一点。准妈妈用嘴吸入一小口空气,保持轻浅呼吸,让吸入及吐出的气量相等,呼吸完全用嘴呼吸,保持呼吸高位在咙,就像发出“嘻嘻”的声音。

  当子宫收缩强烈时,需要加快呼吸,反之就减慢。需注意呼出的量需与吸入的量相同。

  练习时由连续20秒慢慢加长,直至一次呼吸练习能达到60秒。

  第三步――喘息呼吸法

  当子宫开至7~10公分时,准妈妈感觉到子宫每60~90秒钟就会收缩一次,这已经到了产程最激烈、最难控制的阶段了。胎儿马上就要临盆,子宫的每次收缩维持30~90秒。

  准妈妈先将空气排出后,深吸一口气,接着快速做4~6次的短呼气,感觉就像在吹气球,比嘻嘻轻浅式呼吸还要更浅,也可以根据子宫收缩的程度调解速度。

  练习时由一次呼吸练习持续45秒慢慢加长至一次呼吸练习能达90秒。

  第四步――哈气运动

  进入第二产程的最后阶段,准妈妈想用力将婴儿从产道送出,但是此时医师要求不要用力,以免发生阴道撕裂,等待宝宝自己挤出来,准妈妈此时就可以用哈气法呼吸。

  阵痛开始,准妈妈先深吸一口气,接着短而有力地哈气,如浅吐1、2、3、4,接着大大地吐出所有的“气”,就像在吹一样很费劲的东西。准妈妈学习快速、连续以喘息方式急速呼吸如同哈气法,直到不想用力为止,练习时每次需达90秒。

1/2上一页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