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不答应我就打你

  Q:我儿子3岁10个月了,只要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用手打他的爸爸,我们警告过他,也给他讲了道理,但还是没有用,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A: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让别人理解他内心的意愿,也不能体会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有时候只是一些形式上的训练。这种被训练出来的规矩的行为还没有成为孩子内化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有不稳定性,情绪平稳时,会显得比较规矩,但在亲近的人面前,如果自己的要求不能像以往那样迅速被满足,情绪化的反应就会比较强烈。面对孩子的这种反应,讲道理仅仅是一个方面,还要解决与之相伴的情绪问题,以及让孩子明白即使最亲近的成人也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不一定知道他在想什么。

  接纳孩子的情绪 小孩子对于自己的情绪表达比较自然和直接,当他遇见障碍时,就会想办法清除它,无法清除障碍时,就会以较强的情绪化的方式发泄出去。有的时候孩子选择打人,是因为这种表达很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而且父母总会竭力想出化解的办法。

  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会认为这种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是不应该存在的。随着孩子的要求日益复杂父母无法猜透并化解时,父母的焦虑也会随之出现。《父母必读》出过一本书叫《养育儿子》,里面讲到一个情绪的盒子,如果孩子的很多情绪都能被接受、能被安稳地放在这个盒子里,他的情绪就不会被压抑,那么孩子整体的成长就是比较健康的。

  当孩子发生打人这种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愤怒,并且试着很清晰地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没理解你,你有些着急?”“宝宝把爸爸打疼了,爸爸很伤心,可爸爸还是不知道宝宝想干什么,只是觉得宝宝可能是生气了。”这样,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他的行为同样会引起父母的情绪体验,父母并不必然就该理解他的所有心思!

  引导孩子完整表达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第一步,而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孩子用一个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但必须清晰。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比如,“你是不是不想要?”“你想去大姨那儿还是奶奶那儿?”当孩子表明意愿以后,父母可以用语言帮孩子把需求完整地说一遍:“原来这个梨有点酸宝宝不想吃呀,你说‘酸,不吃’就行了。”

  积极回应 任何时候,当孩子用语言清晰表述了要求,父母都要积极回应:“你看宝宝这回说得多明白,是想玩上次在姥姥家玩过的那个水枪。可是水枪还在姥姥家,等一会儿,宝宝和爸爸一起拿饮料瓶做一个怎么样?”

  孩子的要求有时候合理,有时候不合理。无论合理与否,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不能因孩子的情绪化而轻易改变原则。要让孩子感受到,清晰的表述会比情绪化的反应更容易得到明确的结果。

  答疑专家:徐凡 《父母必读》杂志主编,儿童心理学专家。

(实习编辑:邝艳鸣)

2010-09-07 00:00:00浏览3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