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在外起争执请照顾宝宝感受

  [导读]: 家长在公共场合难免和人发生争执,可是如果孩子在一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专家为你支招。

  在公共场合难免和人发生争执,可如果孩子在一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和人争吵吧,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和人争吵吧,孩子会不会受伤害呢?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冲动之下基本上完全忽略了身边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也很容易留下心理阴影。

  孩子反应:害怕极了,心理阴影很大

  当家长和人吵架,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一旁的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由于缺乏对整个事件风险的评估能力,孩子在这时候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既担心自己,又担心家长。

  “这是怎么了?”

  上三年级的小萍最怕跟妈妈去挤公交车。“有一次,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和人吵起来了,具体和谁吵的,因为什么吵我都不是很明白,不过看到妈妈和人吵架,我就害怕得不得了,一个人在人堆里拼命地哭,可是人多也没人能听到我的哭声,太可怕了。”

  “爸爸会死吗?”

  “和家长出去的时候遇到过吵架的情况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9岁的明明说:“我爸爸脾气不好,在家里和妈妈吵,在外面和别人吵,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担心爸爸妈妈会不会死,特别害怕。如果爸爸妈妈死了,就没有人要我了。”说到这,明明委屈得哭了起来。

  家长心结:发生冲突,我到底该怎么办?

  在公众场合与人发生冲突,家长往往有两种反应:一是还手,二是逃避。

  动起手来,心有余悸

  前几天在地铁里,程小姐在人群中无意挤碰了旁人,没想到那个男人回头就是一声巨响的“狮子吼”。吓到了她身边的女儿和老人,甚至还诬陷她偷东西,气得程小姐甩手就给了那人一个耳光。一旁的孩子立时吓得大哭。当时根本没顾虑到孩子,事后想想对孩子惊吓太大了。

  选择逃避,心存不快

  Ruru带着女儿和爸妈一起去公园,却在公交车上因为一些小事被售票员数落了几句。Ruru怕破坏心情就没理会,结果又被同行的父母骂没用,这一次游玩非常不高兴。

  专家意见:还手和逃避都不是好办法

  一般来说,家长在处理公共场合里的人际冲突时的态度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方式:打、骂、不理。教育专家表示,不管是“我赢他输”还是“他赢我输”,从长远来看都不利。

  动手:如果因为口角而动起手来,很可能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使得矛盾升级,带来身体的伤痛,甚至殃及生命。如果家长给孩子树立动不动就动手的榜样,不仅会让孩子当时感到恐惧,失去安全感,更有害的是让孩子学习到了这样的一种解决情绪问题的模式:动手打人。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对骂:骂人好像出了气,但其实是一个“双输”的过程。污言秽语的你来我往只能让当时的双方都受到更大的伤害,而并没有解决问题。此外,负面的情绪还有可能通过种种方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无辜受害。 不理: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好,可能会采取“逃离是非场”的方式,但有时心里的结可以通过这种逃避进而自我调节的方式解开,有时则解不开,留在身体里,带来伤害。有时候,孩子也会学习这种逃避的行为,今后不敢面对冲突,无法解决纷争,变得软弱不自信。

  解决之道:让孩子在冲突中取得经验

  虽然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但一旦这种冲突来了,家长也不要怕,因为如果处理得法,这反而能够成为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机会。

  首先,当家长面临冲突的时候,不要急着发火。比如,对于案例中的程小姐,她可以说:“刚才你大喊大叫,如果是我们大人之间的话问题不大,可是你吓到了我的孩子,她还不到1岁,我作为母亲感到非常担心。”讲出自己的感受后,接下来可以补充对于对方的理解:“刚才我婆婆是出于保护孩子拨了拨你的包,可能给你带来了担心,对此我感到抱歉。”

  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会表示对自己无意中吓到孩子的歉意,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经历了这样的事件,孩子也可以从中学到非常宝贵的经验: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学会表达,就能握手言和。

  专家提醒说,这种沟通的方式只适用于级别较低的摩擦,如果遇到了歹徒或遭遇身体攻击的时候,家长必须首先评估风险,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实习编辑:邝艳鸣)

2010-09-02 00:00:00浏览2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