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聂文涛谈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胰岛素应用

  如果没有外援胰岛素,很多1型糖尿病难以生存。但是,胰岛素是一种具有强烈降糖作用的激素,使用者会因为身体状况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怎样面对这些反应才能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呢?聂文涛医生公开了自己的经验。

  1、 餐前血糖高,餐后回落

  有三种最常见的原因,可以导致这种现象发生:(1)胰岛素用量不足。一般患者的血糖会异常升高,并且略微增加胰岛素后血糖趋于平稳。(2)一些带胰岛素泵的患者,如果基础量过高,也可以造成相对低血糖刺激,继而发生保护性升高血糖。这种情况就必须调整基础量。(3)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这可以导致原有的餐前注射量相对过多,需要稍稍减少胰岛素注射量或两餐之间加零食。即使这时候餐前、餐后的血糖都高。否则,稍稍增加一些胰岛素,就会看到血糖更高。对上述三种情况,目前尚无最简捷的判定方法,需要通过尝试性改变胰岛素用量来确定。

  2、 空腹血糖高,餐后更高

  可以按照血糖性质区分量表来区分:(1)如果是非良性血糖升高,应立即增加胰岛素注射量。如果不及时增加胰岛素用量,可能导致消渴症状明显。(2)如果是良性血糖升高,可以继续观察。良性血糖升高的时候,增加胰岛素用量反而会使血糖升高,被很多医学工作者定义为胰岛素抵抗。一般来说,餐后血糖高于餐前是正常现象。

  3、 血糖不高,酮症依然

  一位小患者空腹血糖5.7mmol/L的时候,酮症依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患者有限的血糖大部分来自糖异生。对这种情况应该马上增加胰岛素使用量,以抑制酮症;同时增加谷物(主食)摄取量,以改善血糖供给途径,避免低血糖。  

  4、 限制谷物,并发症快速发展

  一位8岁小患者,家长为了控制血糖,严格限制谷物摄取。不久出现白内障。在聂文涛医生的严格要求下,重新放开谷物。在未改变其它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白内障消失。美国卫生部直属心肺及血液病研究院做的ACCORD研究,只是证实把血糖控制在健康人的水平有害。实际的情况是,血糖的供给途径更为关键。

  5、 胰岛素释放检测与C肽结果不一致

  胰岛素释放检测与C肽结果不一致是经常发生的。实际上,现代医学的很多检验方法,会受到各种体内生化因素的干扰,而出现一定的误差。换句话说,患者的切身感受经常是更可信的要素。

  6、 感染的问题

  感染,可以造成应急性血糖升高,也可以导致酮症发生,也可以导致肾病的突然加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患者发生的各种感染问题。

  7、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人体受到各种冷热刺激、食物刺激或微生物刺激等,都可以出现进食障碍。进食障碍会导致酮症。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身上,也经常发生酮症。这不仅是胰岛素使用量的问题,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刺激酮症的发生,其中进食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同时增加胰岛素使用量。

  综上所述,聂文涛医生指出:医生如同教练员,事先不能确切知道每个运动员最科学的运动量,但却知道安全范围;教练员会通过尝试性安排运动量来逐步掌握最合理的运动量。所以,1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任何简单的处理(包括简单的控制血糖)都存在着问题。

2009-11-05 00:00:00浏览6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