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母乳性黄疸,在停喂母乳24-48小时后,黄疸可明显减轻。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如果黄疸程度较轻,不建议轻易停止母乳喂养。但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暂时停喂母乳24-48小时,观察黄疸消退情况。
- 母乳中含有孕烷二醇等物质,会抑制新生儿肝脏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该酶对于胆红素的结合代谢起着关键作用,其活性受到抑制后,胆红素的结合过程受阻,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当停止母乳喂养24-48小时后,这些抑制性物质的来源被切断,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能够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更容易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进而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下降,黄疸因此明显减轻。
- 此外,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相对较高。这种酶可以分解肠道内已经结合的胆红素,使其重新变为未结合胆红素,再次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加重黄疸症状。在停喂母乳24-48小时后,没有了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持续供应,肠道内的这种酶活性逐渐降低。同时,新生儿肠道蠕动等生理过程仍在正常进行,有助于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使胆红素更多地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随之降低,黄疸症状随之明显减轻。
需要注意的是,当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能会有轻度反弹,但通常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但是也需要继续观察。如果宝宝黄疸持续不退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奶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