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达10%或更多,提示机体可能存在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部分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等;若稍微升高且无其他不适症状,可能是生理波动。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参考范围为0.5%-5%,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都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1.生理性变化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是昼夜周期性波动的,即清晨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午夜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这种周期性变化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加。
这些属生理性变化,是无须进行治疗的。但必须短期内复查,持续升高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对因治疗。
2.病理性变化
机体存在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部分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时,也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譬如,患过敏性疾病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需明确过敏原,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患寄生虫病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或更多,需明确寄生虫种类,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等。
部分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疤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可根据情况考虑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皮肤外科疗法等。
血液病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需根据患者病情考虑免疫治疗、放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靶向治疗等。
某些恶性肿瘤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需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
猩红热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治疗包括病原治疗、一般治疗以及对症治疗。
可见,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的可能因素有很多,若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应遵医嘱接受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才能作出诊断与处理。
303人正在问医生39AI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