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寒三针是指第一针针灸大椎穴、第二针针灸八髎穴、第三针针灸涌泉穴,通过这三针可协助患者阳气在周身运行的速度加快,也能够排除内寒,有利于机体恢复。
1、第一针针灸大椎穴
针灸大椎穴的位置在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界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缓解肩颈疼痛。
2、第二针针灸八髎穴
针刺八髎穴,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缓解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等病症。八髎穴在骶椎上有八个穴位,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后孔的上颚、第二颚、中颚和下颚。八髎穴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偏于下焦湿热的寒湿体质者。
3、第三针针灸涌泉穴
针灸涌泉穴,位置在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日常进行排寒三针时,结束后3小时内扎针部位避免接触水,避免洗澡、游泳等。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此外,还要注意饮食,避免喝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另外,肚子饥饿时,不可进行排寒三针,以免出现低血糖、晕针等症状。
303人正在问医生39AI全科医生
病例:孕妇应认识早产的征候,如有未满孕周“见红”并伴有规律宫缩(规律性的下腹痛)、腰背酸痛、阴道有温水样东西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医生会判断孕妇是否先兆早产,并决定进一步的处理,尽量减少早产的发生或使早产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尽量保证孕妇及腹中宝宝的健康。